這幾年隨著一股2.0風潮,許多圖書館採用新的 Discovery 產品來取代原有的 OPAC,雖然後來圖書館自動化本身的 OPAC 介面也有些改變,但這些新的 Discovery Layer Interfaces 都差不多長一個樣。哈佛大學圖書館的 Innovation Laboratory 則試著採用實體書架的視覺介面來呈現搜尋結果,相當的特別。
先看看下面這段介紹影片:
http://vimeo.com/24191076
這個查尋介面叫做 ShelfLife,它透過 LibraryCloud 到各機構的系統去收集、彙整及處理資料,這2個計畫都在Alpha階段的測試。在哈佛大學圖書館的 Innovation Lab 網站上提供了 ShelfLife 線上Demo,可以查尋來自 DPLA(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 的1,500萬個項目。
ShelfLife 除了是以傳統書架的視覺來呈現查尋結果外,Innovation Lab 的主任 David Weinberger 在接受訪問時提到 ShelfLife 還有幾個特色:
- 就跟實體架上的書一樣,因為某些關係這些書才會擺放在一起,所以瀏覽書架時,我們常常可以找到許多相關或真正想要的書籍。
- 使用者可以隨意上下捲動書架,當點擊某本書籍後,系統除了顯示出該本書籍的資訊外,書架也會因為這本書的分類、使用者所下的標籤、及使用者按Like等因素而重新繪製。
- 依據一些條件的計算後,書架上書籍的顏色顯示出每本書受歡迎的程度。例如在你所屬的社群裡如果有人看了某本書,那它的顏色就會被加深,下面的影片針對書架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http://vimeo.com/24780998
ShelfLife 充分利用了圖書館所擁有或收集到的館藏利用資訊,這增加了contextual information(情境訊息) 的豐富性。Weinberger 強調這種情境訊息的優勢,看著書架上書籍所呈現出來的訊息,大家便一目了然。
“How your social network, the people that you know, or in your community, understand or value a work can be…a tremendously relevant indicator of how important or meaningful it’s going to be to you," he said. “So there’s no reason why, in a digital environment, we shouldn’t collect as much of that information as the privacy laws allow, and local norms allow, and use that in anonymized form in order to help see the shape of the usage of the library."
視覺化的呈現書籍之間的關係這並不是首例,AquaBrowser Library就是一個很有名的產品,不過 ShelfLife 似乎更強調社群裡借閱的影響,並且以另一種不一樣的方式來呈現,操作起來相當有趣,各位可以去Innovation Lab 網站玩玩看。從哈佛大學圖書館 Innovation Lab 網站上的FAQ看到,ShelfLife 及 LibraryCloud將來都會以開源(Open Source) 釋出,其被接受的呈度及未來的發展值得注意一下。
最後再來看看一段 ShelfLife 的介紹影片:
http://vimeo.com/28120769
延伸閱讀:
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之 Discovery Layer Interfaces
The Harvard Library Innovation Laboratory
Spark - Full Interview: David Weinberger on LibraryCloud and ShelfLife
CBC Books - David Weinberger on the future of libraries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