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館的 Library 2.0 服務算是成功嗎?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圖書館使用了一些 Web 2.0 的工具,最常見的像是部落格(blog)、RSS、Wiki 等。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有許多的圖書館為了服務讀者,也開始在 FacebookSecond Life 上提供服務。看來眼前似乎一片美好,但這些服務真的有替圖書館加分嗎?


對於許多沉浸於 Library 2.0 美夢的人來說,以為只要我們使用一些 Web 2.0 工具或服務,讀者就自然會來使用、我們便可以 reach 到更多的潛在讀者、可以建立社群 …。但實際上實施的結果是如何呢?

如果有的話,要恭喜你們。如果沒有,那問題是出在那裡呢? 相信每個圖書館的原因都不一樣,或許你可以在這裡提供你的看法。底下是我的一些看法:

  1. 沒有持續宣傳或經營:要成功的藉由 Web 2.0工具來推廣圖書館資源或建立社群是需要長期及持續經營的。這裡指的經營就好像是在營運一家公司一樣,除了要在產品(內容) 上講求品質,也需要一些手法來讓目標使用者知道這些產品(內容) 的存在並產生興趣。
  2. 沒有鼓勵讀者參與:大部分的 Web 2.0工具皆提供了讀者迴響(comment) 或 tagging的功能,但如果我們發佈內容時的態度仍與以往一樣,就是很刻板的 po 一些資訊或文章,這樣子怎可能引起人們來參與討論或發表看法呢?各位可以比較一下圖書館所提供的書籍介紹 blog 及網路上的書籍收藏分享網站,前者所提供的資訊很不錯,但就是制式了點,缺少一點人性,感覺上硬梆梆的,內容上也看不出有任何鼓勵或吸引讀者發表看法的文字或手法。但後者則是使用者可以自由的分享個人心得,並形成一個社群。雖然這二類的網站不能直接這樣拿來比較,但我們多少可以由此看到目前圖書館在應用 blog等號稱 Library 2.0工具或服務的一些盲點。
  3. 2.0的工具,1.0 的策略:其實這個問題就充分的展現在上述二點,我們以為換了不同的工具後,使用者或讀者就自然會增加。但卻忘了我們還是以 Library 1.0 的思維來執行 2.0 的工具或服務。The Other Librarian 的作者 Ryan Deschamps 就針對許多圖書館開始在 Facebook上提供館藏搜尋服務提出了看法,他認為除了圖書館員外,極少人會想在 Facebook 上查尋館藏。但大多數的圖書館還是以 Library 1.0 時代的策略在使用 Library 2.0 的技術或工具。怎麼說呢? 因為這個模式是「我是圖書館員,我可以協助你。到我這裡來(如 Facebook 網頁),我便為你服務。」這些工具雖然可以較低的成本帶來較好的服務,但似乎沒有充分利用到這些工具可為使用者帶來的好處。

新瓶舊酒
新瓶舊酒,圖片來源: http://libraryzen.com/blog/?p=21

Deschamps 建議要利用 Facebook 時需要做的功課,我覺得我們在施實任何 Web 2.0工具或服務時也要做同樣的思考。

  1. 了解 Facebook世界的文化
  2. 了解Facebook世界與圖書館文化衝突的地方,例如 Facebook 想把 WWW 排除在外,而圖書館卻想盡辦法把網路上的資源帶入 Facebook。
  3. Us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to put the library message/service on the same wavelength as Facebook.
  4. 在做上述三件事時,千萬別犧牲掉那些讓圖書館變得獨特及重要性的事情。

那要如何了解這些新工具或服務的文化呢? David Lee King 認為要去嘗試它(PLAYING)、體驗它(Experiencing)、使用它(Using)。… 然後試著找出人們可能有興趣或覺得實用的應用或工具。

因為親自經歷了建置圖書館blog的過程,再加上這些天看了一些blog文章,所以發此文來記錄一些感想。其實圖書館人力有限,好不容易建置一些 web 2.0服務後,雖還有一些新的想法,但總是因為沒有人可以或願意做而就此打住,就這樣 web 2.0 的光環似乎沒有帶來顯著的成效,令人有點挫折。

最後,在 Library 2.0 服務中,我最看好也最期待的是對 OPAC 的加值。不論是與 Google Book Search 的連結、結合 LibraryThing For Libraries、或是採用 WorldCat Local、AquaBrowser、Endeca 等,這些加值的成果都是直接反應給讀者的,可惜實施的門檻似乎比較高。

對了,不曉得你的圖書館是否也有提供一些 Web 2.0 的服務? 你給自己打幾分呢?

對「貴館的 Library 2.0 服務算是成功嗎?」的一則回應

Add yours

  1. 大家對圖書館的認識普遍只有借還書吧,雖說推很多東西,本質還是借還書,線上資料庫大部分都還是西文,有多少人用呢?資訊科技可以幫助傳導資訊,可是並不是用了就有效果,讀者會在乎你的系統是1.0或2.0嗎他直覺是好用不好用,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專業,看的懂那很不知所謂的索書號,怎麼都沒有人想要簡化索書號這種東西呢?
    用最簡單的方式,讓讀者最快找到,我在公共圖服務的經驗,鎖書號10個裡面大概1-2個懂而這1-2個還不是全懂喔,是要設計出一套自己懂的東西別人都不懂才叫專業嗎?
    就跟法律一樣,一句話要搞的白話文不是文言文也不是這才叫專業嗎?
    讀者才不管你怎麼推,他只是想要取得他想要的資訊就那麼簡單,就像去超市,你可以很快的找到你要買的東西,很快的結帳走人,而不是研究你的標語半天,還找不到,她要買的東西

  2. 對讀者當然不需要去解釋或說明什麼是 1.0/2.0 或專業用語,但我認為這並不表示提供服務的人可以不用去了解。就好比開車人人會開,但並不見得要懂得機械..等原理,但賣車或修車的人就得要知到那些原理才行。如果今天真的有新的技術或觀念,你說汽車公司會不會去採用?

    sato說讀者找到書或資料是最重要的,但如果讀者連要找什麼資料或找什麼書都不曉得的話呢? 這時如果可以有任何工具或服務可以告知他可以找什麼書或資料,不是很好嗎? 當然這只是舉例而已,主要說明目前有一些新的技術確實可以幫助讀者的。

    從 sato的留言可以知道,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其讀者的需求或特徵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也是在提供新服務前所要仔細評量的,才不會有水土不符的現象。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