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y vs Discoverability

在最新一期 Library Technology Newsletter 有一篇題名為「Discoverability of Library Collections」的文章[1],作者 Marshall Breeding 闡述了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Discoverability 的現況。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廠商持續改善館藏目錄查詢介面,透過簡單的 Search Box 便能檢索所有資料類型的館藏資料及全文,這是所謂的 Discovery。

但這也只能服務到會來圖書館網站查詢的讀者,然而眾所皆知,大多數人找資料習慣先在 Google 等搜尋引擎查找,如何讓館藏資料在搜尋引擎也能被找得到,就是 Discoverability 的議題了。其實這議題也不是現在才有,以前就有人覺得不需將 OPAC 或 WebPAC 升級到資源探索系統,主該透過 Google 及 Google Scholar 來檢索就好了。此文整理目前主要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廠商 Discovery 與 Discoverability 的情況,可惜沒有Alma。

Discovery vs Discoverability
圖片來源:Library Technology Newsletter[1]

雖然搜尋引擎的爬蟲(Crawler) 會不定時主動造訪圖書館網站,但被造訪方多屬於被動,除無法決定多久造訪一次外,也有可能因網頁技術的關係影響能被撈回資料的多寡。上表中雖沒有Alma,但據我所知,Alma 提供了「Publish Primo VE records to Google」功能。

這篇文章再次讓我想起在評估系統時,SirsiDynix 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 BLUEcloud Visibility+。這個功能當初是採用 Zepheira 鏈結資料技術將圖書館資料發佈到 Google,加上地理位置的判斷後,若一位使用者在圖書館所在地區使用 Google 檢索某一本圖書館有館藏的書,圖書館館藏連結便會出現在檢索結果頁面中較前面的位置,甚至是第一筆。

要讓搜尋引擎精準的找到館藏資料,除了透過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及其搭配的產品或功能外,圖書館應該也可以自行依 Google 要求的格式將資料發佈到 Google。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 Google ,至於 Google Scholar,通常 Link Resolver 都會提供將電子館藏發佈到 Google Scholar的功能。

延伸閱讀:

  1. Breeding, Marshall. (2022). Discoverability of Library Collections. Library Technology Newsletter 1 (4), 1.
  2. 编目精灵III — BIBFRAME用于“关联图书馆服务”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