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第56號教室的奇蹟」

其實在此之前,我從未聽過關於雷夫老師(Rafe Esquith) 的故事,當我看到天下雜誌出版的「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第56號教室的奇蹟(1DVD+書)」簡介時,就立刻引起我的興趣。57分鐘的紀錄片我很快的看完,然後再看導讀手冊時反而更容易閱讀。


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第56號教室的奇蹟(1DVD+書)

固定每一年都帶5年級的雷夫老師,光是每一年都要重新認識班上同學這件事,相信對很多老師來說就是一大挑戰。更何況除了原有的課業外,雷夫老師每天還要早到晚退,為學生解答課業上的問題,並在下課後教導及排練莎士比亞的戲劇。

如果只是上述的事蹟,或許一位具有熱誠的老師就可以做到。但如果學生是一般人不看好的拉丁裔及韓裔的學生,家庭狀況多數不是很好外,回家完全不再講英文。這樣的環境下,如何讓學生學習及了解莎士比亞的著作,而且持續多年都是如此。我想除了熱誠外,這真的需要有超人般的毅力才行。

前不久台灣有一位大學教師因為只專注在教學,沒依規定發表論文,因而遭到解聘。這事件引起許多人的討論,到底如何去衡量一位優秀的教師? 是學歷越高、發表的論文越多,就表示他/她就是好的老師? 還是只是一位會讀書、會研究的學者? 我想很多人會同意,學問好的不見得書就教的好。但不論是美國或台灣,我們的教育制度都還有改善的空間。

雷夫老師因為沒有去進修拿學位,所以他的薪資是全校老師中最低的。但他每年花在班上的錢則是超出他年收入的好幾倍,會自費帶學生去首都華盛頓等地教學、給學生一些獎勵品…等。還好有畢業學生的協助,現在成立一個基全會獲得贊助,當然來自妻子的支持也是很重要。

除了老師,學生自發性的學習及配合也是很重要。我覺得雷夫老師做到讓學生 “接受" 現狀,並激起學生 “改變" 的欲望,讓學生知道唯有努力讀書,繼續升學,才能夠有美好的未來。

想想看,我們的環境是否能夠培養或支持出像雷夫老師這樣的教師? 我們要培養出怎樣的下一代? 我想這些是很值得大家思考….,下面是這部紀錄片的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GXXLoG6vm8

相關書籍:
天下雜誌 - 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第56號教室的奇蹟(1DVD+書)
高寶 -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讓達賴喇嘛、美國總統、歐普拉都感動推薦的老師
寶瓶文化 - 全美最好的老師
高寶 - 點燃孩子的熱情:第56號教室外的人生課

廣告

對「我讀「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一則回應

Add yours

  1. 去聽了雷夫老師的訪臺演講,有兩個小小的遺憾:其一,演講當中甚至這段影片,仍不脫「學生考上大學或有所成就是老師很大的驕傲」;其二,講畢,主持人竟然「請大家起立」鼓掌。我們老說要讓孩子適性發展,卻無意間發散了普世價值的眼光。這讓我想起前陣子跟學長餐聚,學長說他不太敢在一些研討會上跟指導教授相認,因為教授的學生除了他之外,許多都在圖資界赫赫有名,我說應該不用想那麼多吧,但是學長說,他真的感受到老師有那麼一點點恨鐵的味道。
    話說回來,對於雷夫老師甘受同事們嗤之以鼻的不諒解,始終灌注所有誠懇於教育事業/理想,小弟十分敬佩,也希望擁有那樣的熱情。所以,雖然感覺被人家「請起立」表達謝意很怪(那應是聽眾自發性行為的嘛),我還是用力地給他拍了很久不小聲的手。

  2. 謝謝賴博瑞的分享,不曉得去聽講人會不會很多?
    針對「學生考上大學…」這件事,我覺得雷夫老師班級的情況與台灣不同,因為社區環境惡劣,學生很容易受家裡及朋友/幫派的影響,校內很多學生連高中都沒去上,往後的人生可想而知。而他鼓勵學生升學,無非就是希望學生脫離這樣的環境。我想他們連要所謂的多元,像台灣這樣學才藝都是不可能的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在 WordPress.com 建立免費網站或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