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07) 1月份的 Computers in Libraries 裡有一篇 文章 談到了以 Web 2.0 的六個支柱(Pillars) 來建構圖書館網站,WebCite 的備份網址在 這裡。作者 Karen A. Coombs 就其所服務 University of Houston Libraries 之經驗所分享的六個支柱,我摘要如下:
- 徹底的分權 (Radical decentralization):以往圖書館網站的維護工作大多集中於少數人身上,但現在的內容管理系統(CMS) ,如 blog 或 wiki,因容易編輯的特性,便得網頁維護的工作可以下放到每個館員身上。每個人負責自己業務相關的網頁也可以增加網頁內容的正確性。
- 由許多小型軟體所構成 (Small pieces loosely joined):以往的網站都是屬於比較封閉的系統,在新增功能上較缺乏彈性。除非有相當的撰寫程式能力,否則很難將網頁內容於其他圖書館網站上重複使用。現在的 blog、wiki、及CMS..等小型軟體則提供了較大的彈性及許多的模組,內容的重複使用也比較容易。如此一來,圖書館的網站內容可以來自多個內容網站…
- 永久的 beta版 (Perpetual beta):由於環境不斷的在改變,beta版代表著網站隨時、一直在改進著。很重要的是,使用者的回饋成為網站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
- 可重新混合的內容 (Remixable content):透過網站所提供的 API 或其他方法,圖書館網站可以 remix 進來其他網站的內容。同理,也可以將圖書館網站的內容提供給其他的網站去 remix,如學校裡的系所網站。
- 使用者貢獻 (User as contributor):Web 2.0 提供使用者一個可以貢獻內容及意見回饋的空間,但大多數的圖書館頂多做到後者。以 Wiki 來說,大多數的圖書館仍不放心開放給讀者去建立內容,認為讀者所建立的內容品質難以控制。
-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Rich user experience): 網頁內容多樣化 (如多媒體、screencasts、串流內容) 、增加網站互動性、Ajax 的應用…等都可以讓使用者獲得較佳的體驗。
相信對熟悉 Web 2.0 的人來說,這所謂的六個支柱都不陌生,甚至可以再加以補充。不過我覺得重點是,這篇文章提供圖書館一個網站發展或管理的借鏡,希望可以獲得到一些啟發。
延申閱讀:
- Blyberg, John (2006) “Library 2.0 Web sites: Where to Begin”
http://www.blyberg.net/2006/03/12/library-20-websites-where-to-begin/ - Miller, Paul (2005) “Web 2.0 Building the New Library”
Ariadne 45 — www.ariadne.ac.uk/issue45/miller - 图林丫枝 — Web 2.0 的八个核心模式
好文,收藏至20j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