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流失 是今日圖書館普遍所面臨的一個問題,相信館員們都努力的在找原因、找問題,並提供更好的服務。但是好的服務就一定能吸引讀者嗎? 記得我在 圖書館的核心價值? 一文中曾提到 《正太的黃金御飯糰》這本書嗎? 前些天我在看此書的同時,腦海中不襟地想著,書中這些行銷概念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底下是我的心得:
如果圖書館是一個提供資訊服務的公司,我們如何與提供相同服務的 Google…等競爭,或者如何吸引從沒來圖書館的使用者? 《正太的黃金御飯糰》這本書提到一個基本的論點:「好產品」 不等於「好商品」。我們都自信圖書館所提供的資訊是最有品質的,但為何無法吸引學生或使用者呢?
此書最後有一篇 SOHO 協會秘書長張庭庭小姐的解析,她整理出本書中所傳達的行銷知識:
好商品 = 好產品 + α (專業、熱情、包裝、情境)
好品牌 = 好商品 + β (概念、視覺、故事、情感、創新)
不過是好商品還是好品牌,有一些元素是圖資界一直在討論及努力的,例如專業、熱情、創新、概念,倒是覺得我們比較少討論情境、情感、故事等元素。這裡的概念就是我在 圖書館的核心價值? 一文所講的核心價值。
就情境或情感元素來看,圖書館不只是借還書、講習、諮詢的地方,而是要讓圖書館所提供的產品/服務 能和讀者之間能產生良好的互動,並讓讀者對圖書館建立真正的情感,如此才能真正吸引讀者前來圖書館或利用圖書館資源。另外,如何回饋那些長久以來支持圖書館的讀者,讓他們更加認同圖書館,畢竟以 20/80 法則來說,我們有 80% 的服務都花在這 20% 的讀者身上。 這除了是鞏固老主顧外,也是吸引新讀者的方式之一。
至於故事,圖書館的故事、讀者與圖書館的故事..等也是行銷的好題材。我知道許多圖書館會辦 “圖書館與我" 這類的徵文或攝影,不過這好像都有期限的限制。前不久看到美國 Gail Borden Public Library 使用影片來介紹圖書館服務,也鼓勵讀者用同樣的方式來分享。或許我們可以在圖書館網站闢一個單元,就是讀者與圖書館的故事,相信有讀者親身的見證,比較能夠吸引其他人來使用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
這本書還有許多的想法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也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一些概念,上面只是個人小小的心得,記在這裡以免忘了:)
寫完上面的心得後,從網路上也找到不少文章及論文討論圖書館行銷這個議題,只是平常在工作上我們很難去接觸到這方面的訊息:
- 陳勝雄,「淺論圖書館利用教育(Library Tour)在圖書館行銷(Library Marketing)中的應用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四期(民國91年1月)。
- 史久莉,「淺談大學圖書館的行銷工作」。圖書館管理學報3期(民國86年6月),頁89-98。
- 林珊如,「21世紀大學圖書館:行銷服務時代的來臨」,大學圖書館,1:1(民國86年1月),頁37-54。
我覺得這才是最大問題,而不是少了哪些有創意的行銷作為,而是大部分圖書館組織內原本缺乏行銷專業與市場研究能力。我的想法是:國內圖書館從不找真正的行銷專業,從行銷市場使用者研究、長短期年度計劃、各種執行方案、行銷結果評估,這樣循序的一步步走。多半是只從坊間一些行銷通論、書刊雜誌所知道的行銷知識,就覺得這樣就懂行銷,開始作行銷了。這樣子的行銷既沒有具體的目標,也沒有辦法有效的評估成效。
本文只是就書中一些的基本觀念做筆記,其實這本書主要是講行銷的基本概念,倒沒有談什麼創意的行銷作為。
我覺得要搞行銷不見得一定要有行銷專業的人,有很好,沒有也可以成功地搞行銷呀。行銷可大可小,重點是有沒有真正如xxc所說一步步按計劃去執行。不過有許多的行銷效果是我們平常在推廣服務中就可以加強(上)而獲得到的…
說的永遠比做的容易、學者或大師真的利害嗎?
搞行銷不見得一定要有行銷專業的人、這一句說的很對、讀者流失 有嗎
我們一直定義成讀者 、為何不說是使用者勒 使用者只有增加沒有減少、 而是取得資訊的管道太多了
而圖書館的使用者要的是什麼 很簡單
更多免費的新書 更大的借閱量 更長的借閱期限
圖書館辦的到嗎 對不起 辦不到
沒錢沒經費 一直幻想 跟國外一樣
政府不支持 民眾不想掏錢 學者空談
這就是台灣多數圖書館的困境 沒人面對事實
行銷 真的需要行銷嗎
以北市圖中崙分館而言 漫畫擺很多 讀者愛
真的需要行銷嗎 讀者需求真的很難懂嗎
應該是理想與現實的拔河吧
個人是覺得畢竟行銷也是一個學位,若圖書館有能力能聘用專業人才,那當然是最好,尤其是在我們常認為外界不太清楚圖書館的專業與核心價值時,卻也易犯了外人輕忽圖書館專業的毛病.
以前在做公共圖書館報告時,有與美國紐約皇后區公共圖書館系統的行銷部門主管取得聯繫,該主管即是專業背景出身,我列出一些行銷理論,並請教他如何應用,他表示他知道那些理論,但卻沒有照著實行過.
可參考Library News的部落格曾報導過她們的消息 http://www.wretch.cc/blog/libnews&article_id=3582443
以前工作上也認識一些具有國外行銷碩士學位專才的同事,我發現那樣的圈圈跟圖書館的圈圈是有點像的,就是你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有CONCERT,有什麼系統廠商,有什麼代理商可找,簡單的說,那就是她們的專業吧,她們有那樣的圈子跟工具,其實在做些事情是比我們來的事半功倍的,但我也了解圖書館的難題,自己做當然也可以,但是若只是一昧滿足讀者,如開放圖書館可以飲食,盡量購置電腦,讓學生上網,我想讀者或許會多,但是那樣就有點走偏峰.
「搞行銷不見得一定要有行銷專業的人」,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有另外四根手指頭也正指著自己,「搞圖書館一定要有圖書館專業的人嗎?」
如果我們希望別人重視圖書館員的專業,那麼我們不是也應該重視別人(行銷)的專業呢?
專業知識絕對不是只有理論與書本上的知識而已,Evan舉的例子再好不過。
「而圖書館的使用者要的是什麼 很簡單」這句話代表了大部分的圖書館工作者以為自己對於讀者的需求瞭若指掌,只是因為環境不良才會壯志難伸。但是行銷工作不是這樣的,行銷規劃是在既有資源下找出最有效的做法。
例如,OCLC每年都會產出許多趨勢報告,Perceptions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2005) 這一份報告的參與有六位,有三位MBA,一位市場分析師,兩位圖資相關學位(MSIS, MLIS),這說明了「圖書館的使用者要的是什麼」這一問題絕不簡單。
沒想到我這一句「搞行銷不見得一定要有行銷專業的人」竟成為討論焦點,我想xxc可能誤會我的意思了。我完整的句子是「我覺得要搞行銷不見得一定要有行銷專業的人,有很好,沒有也可以成功地搞行銷呀。行銷可大可小…」
我們當然希望有行銷專才呀,但是以現在圖書館的環境,能有幾個圖書館請得起行銷人員? 所以要做行銷,還是得自己做。只要過我們仍有一些資源,例如:向行銷專業請教或合作, 平實多吸收行銷知識….等
行銷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在資源不足時,我們也不能什麼都不做。一百萬可以做行銷,一百元也可以有一百元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