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美國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發佈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內容是人們尋求問題解決的行為調查。報告出來至今才一週之久便已有多位知名圖資 bloggers 發表了個自的看法 (見本文最下方),先來看看其中二項主要的調查發現:
- 針對一些普通問題要尋找協助時,有更多的人捨棄向專家或家人詢問,轉而向 internet 上尋求解答。
- Y世代的人占了使用圖書館來尋求問題解決的人及一般讀者人數中的多數。
在尋求問題解決的數據中,來看看受訪者諮詢的對象有那些?
- 58% 的人在 Internet 上尋求協助
- 53% 的人是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如 醫生、律師或財務專家
- 45% 會尋求朋友或家人意見或幫助
- 36% 的人從報紙和雜誌中找答案
- 34% 的人直接聯繫政府單位或機構
- 16% 從電視和電台節目中取得所要的資訊
- 13% 的人會到公共圖書館去取得協助
針對這個結果相信各位應該都不意外才對,但如果看一下問卷所問的問題,不難發現會有這樣的結果應該算是正常的吧?! 我們的公共圖書館有提供這些資訊嗎? 問題如下:
- dealing with a serious illness or health concern
- making a decision about school enrollment, financing school, or upgrading work skills
- dealing with a tax matter
- changing a job or starting a business
- getting information about Medicare, Medicaid, or food stamps
- getting information about Social Security or military benefits
- getting information about voter registration or a government policy
- seeking helping on a local government matter such as a traffic problem or schools
- becoming involved in a legal matter
- becoming a citizen or helping another person with an immigration matter
另外這最後一項「13% 的人會到公共圖書館去取得協助」與 OCLC 2005年的環境掃描報告 中的「84%的用戶使用搜索引擎開始信息搜索, 1% 的人從圖書館網頁上開始信息的搜索」倒是有點出入。當然,這與問卷的問題設計、樣本…等差異有關,另外前者沒有特別說明是從圖書館線上資源或者是實體的圖書館,而後者指的是圖書館網站。不管怎麼算,反正就是數字就是不高。
這份報告的第二個主要發現「Y世代的人占了使用圖書館來尋求問題解決的人及一般讀者人數中的多數。」可以說是跌破許多人的眼鏡,因為一般都認為(公共) 圖書館正流失網路世代的使用者。
調查數據中顯示過去一年有半數(53%) 的美國人去過圖書館,其中Y世代的人(18-30歲) 所占的比例最高。這些年輕的成人是比較能夠接受或喜好新科技的,….當遇到問題時也比較可能會使用或尋求圖書館的協助。
這份報告在最後給了圖書館一些建議,底下這段值得大家思考的:
網際網路不但沒有使圖書館變得邊緣化,反而讓圖書館可以去滿足使用者的資訊需求。但許多人想到過要去圖書館,實際上卻沒去。這份報告建議圖書館應該試著解開人們不使用圖書館-即使可以從使用圖書館中獲益,甚至有時候是避開圖書館的複雜原因
不曉得本地的(公共) 圖書館員看到這份報告後有何想法? 我好奇的是,是我們真不知道問題所在,或者是不想面對問題,還是無法(力) 去改變呢? 還有我們要如何開發(或提供服務) Y世代的讀者呢?
這項問卷還有其他的調查發現,如數位落差…等,有興趣的人可以到 Pew Internet 那裡下載。
針對這份調查發表看法的 blogger有: Lorcan Dempsey、Stephen Abram、Meredith Farkas、Steven Bell、Michael Casey、David Lee King …
我覺得有一個網路與圖書館共有的特性,是會讓我去圖書館的原因。除了基礎成本不談,「資訊是免費的」。
實際上,這研究結果真的還蠻有趣的,但跟我研究的場域所獲得的數據有些相似:)
只不過,電視的比例高很多:P
報紙和雜誌的降一些這樣:)
這群人的年齡範圍,比起Y世代在大一些,是20-60歲的人,但都是網路的主要使用人口,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裡沒有書局。
我想,台灣的公共圖書館,不是不知道問題,也不見得不願意面對,更不見得無力改變:)
圖資界做了這麼多年的公共圖書館研究,如果還不知道公共圖書館的問題,那很誇張:)
我始終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很願意面對公共圖書館的問題,只是不願意去改變:)
那改變,是根本的觀念的問題,不只是政府要正視他們對於圖書館的態度,還包括民眾本身對於圖書館這樣的機構心態如何?最重要的是,作為這當中橋樑的我們,要認真的去搭橋樑才有用!搭橋樑的意思不是去強迫民眾接受「蓋一個圖書館給他」的意思,而是先去搞清楚對於這些人的輕重緩急究竟是什麼,去理清楚他們心中對圖書館的想法,在聚合他們的力量,去跟政府談…
所謂的無力改變,是要用盡心力,也不得其志,才可以用的詞彙。
沒有真的去改變,怎麼會無力改變?
如果跟政府要不到經費,怎麼辦?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花蓮那位籌款三千萬蓋英文兒童圖書館的巫老師?
最後他真的籌到了錢去蓋:)
事實上,觀察公共圖書館這麼多年,讓人無力的,並不是行政主管機關的拒絕,而是圖資界未曾想要認真改變的決心…
P.s.用「未曾」這樣的語氣有些重了,有很多人嘗試去努力,也不能泯滅這些人的功勞和苦勞,只是改變,必須從根做起,如果只有少數幾個小蝦米自己再對抗,那成效怎麼會比的起整個圖資界的動員力量?
所以,關於此用語,只是希望身為圖資領域的一員的我們,都可以回頭去思考,在這上面我可以做什麼?而對地方來說,圖書館如果只是圖書館會不會太可惜了呢?
謝謝金魚的觀察與分享,不曉得其他在公共圖書館服務的讀者的看法為何? 我只能說一個組織要能成功或者永續的經營,關鍵因素很多,能不斷因應環境改變而變革或改變雖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卻是一門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