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館內寄了一封 email 給所有同仁,內容是關於圖書館暫緩訂購 Elsevier期刊及電子資源一事,並提供清華大學圖書館向全校師生發表的 聲明,相信很快的,各大學圖書館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公告。
會有此情形發生,當然就是 Elsevier 的高價政策所引起,清華大學圖書館對此的說明如下:
今年度,我們已展開期刊及資料庫的續訂作業,惟與Elsevier公司洽談之期刊及電子資源訂購合約 (2005-2007年) 已屆期滿,且該公司價格政策不盡合理,不僅規範刪刊率不得超過1%,價格更是昂貴。本校三分之一期刊經費付給 Elsevier,購入之期刊數量卻不到全校期刊種數之10%。2007年,台灣支付Elsevier公司期刊總金額高達美金2,200萬元,折合臺幣近 8億元,超過全職教師人數相當(註1)之美國加州系統(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800萬美元達2.5倍。全球各大學皆為該公司的壟斷與抬價行為頭痛不已。
除了委由台灣大學圖書館與 Elsevier公司協議外,各大學也正思考著因應的對策。各位可以看看 Wikipedia 那裡也記載著 Elsevier 的高價政策所引起的諸多反感及抗議。在此呼籲師生能支持聯盟的做法,堅持合理價格 !!
清華大學圖書館說明見下面網址:
http://www.lib.nthu.edu.tw/news961122.htm
補充: 談判結果已出爐,見 Elsevier 電子期刊不漲反降 一文
沒想到這個大問題還是存在@@
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參考:
淡江大學圖書館:知識領航-數位化是學術出版的美麗境界
今天看到許多學校也都貼出類似的聲明,相信很快就會加上下面的三不政策:
台灣學術界真的可以對 elsevier 進行三不政策嗎? 談判是理性折衝的過程, 進退之間, 有諸多考量, 圖書館原始的理想是希望有效利用經費, 但是活動中的信件往來, 情緒性的呼應團結, 不知道有那一個館去實際調查使用者的意見? 或許 elsevier 公司會讓步, 或許不會, 如果不會, 台灣圖書館界的應對方法是什麼? 如果沒有最壞的打算與最好的期望之間的界限值, 此次談判的案例, 將帶給全體學術界研究者什麼樣的成果?!
我相信這"三不政策"的成效並不是馬上就立竿見影,而且每個人投稿時都有自己本身的考量。但總也不能悶不吭聲,由 Elsevier 予取予求吧。適度的抗議不僅可以反應訂戶的心聲,也可以凝聚共識。
中油漲價,事關大家日常民生所需,大家都希望能調降,也有媒體幫忙發聲。
一般商品價格壟斷調漲,還有公平會會調查。
但是極少數的大型商業期刊出版社,藉由併購熱門的期刊/出版社,進行對價格的控制,卻沒有一個單位能協調,在台灣尤其是只有圖書館注意到這問題,並積極為學校爭取權利,我想這是值得肯定的。
所謂事出必有因,就算是大家情緒性的呼應團結,難道不是由於這些問題累積已久,進而引發大家的反感嗎?
使用者,在學校裡面,往往並不是付錢的人,如果使用者都自己單獨訂購期刊,我想他也想知道,為何他每年都要付這麼多錢,但是可以看的期刊卻越來越少。我也遇過使用者,試用電子期刊用的很開心,覺得內容很好,但是一聽到報價,就再也沒有聯絡了。
我想圖書館不是不在乎讀者,Where is the user之外,圖書館考慮的應該是where is the money?
盲從,好嗎?
某些時候,盲從就是無知的代名詞.
台大的項X到底跟SDOL談了什麼?有沒有會議記錄呢?或者壓根子沒有談,就直接威脅恫嚇要把價格直接打65折?反正,大家理所當然地相信項X的說詞;這樣算不算盲從?
跟國外比價,難道只比價錢,不必兼顧訂購的內容是什麼?如果內容少,價格低當然合理.相反地,項X在e-mail中,沒有明列兩者訂購的內容.僅僅用價錢,就一面倒的要說服大家相信價格貴的事實.
盲從=腦殘?
也許項X扮演萬能的上帝,來測試國內圖書館領導者的智商.
大家都是IQ零蛋的笨豬也說不一定?
期刊費用每年高漲,這是不爭的事實。應不應該採取行動,就看圖書館是不是還要逆來順受,永遠當個沒聲音的訂戶。
至於台大的項X怎麼去談的,我不清楚,但我覺得懷疑項X的人應該自動請纓參加談判,好替我們把關 🙂
一位學者,講話就要有真憑實據.有沒有人去把關,都應該把具體的事實及詳細的資料攤在大家的面前.而不只是一句:已經有在談判了.如果只是一句所有定價都打65折叫談判的話,未免太笑人大牙.比較價格,難道不應該看訂購的內容而定?沒有比較訂購的內容,就說別人獨厚外國,而吃定臺灣,這未免太不負責任?
把比較內容及價格的所有資料讓全國大學來看,應該是一位學者應有的研究風範?
當有人在努力做事時,就會有些人只會出一張嘴,然後用謾罵的語氣說話。
難怪,這世間想要出力做事的人愈來愈少了。
1.如果大家都不知道目的的,就委由台大進行談判,我想那是盲從,但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E公司降價,我想這不算腦殘吧。
2.把價格直接打65折,這是談判的手法吧,算恫嚇嗎?至於僅僅用價錢,就一面倒的要說服大家相信價格貴的事實,我想只要是負責期刊業務的館員,看看每年期刊的漲幅,看看館內能訂的刊物越來愈少,應該都到了不能接受的地步了,根本不用項館長說明啊。
3.具體的事實及詳細的資料要攤在大家的面前的不是圖書館或是項館長,而應該是出版社,期刊是個賣方的市場,在各個國家,不同的聯盟,都有各種不同的彈性價格,台灣的學校沒理由買貴。
4.學者應有的研究風範是要用在研究上,如果用在談判上,講的是手碗,不是什麼研究風範。
Anyway,這次的談判結果證明的大家當初的決定是正確且有效的。
Happy 2008
路過這裡,看到有人說話太可惡,回應一下:
1. 這位「盲從?還是腦殘..」先生或小姐,你應該是E公司派來臥底的吧,畢竟談判時只有兩造雙方在場,不然你是怎麼知道項館長從價格65折談起?
2. E公司大賺利潤驚人的黑心錢,從前期刊文章要出版社聘請大量人力校對排版、印紙本、寄國際郵件才能到圖書館手中;而現在出版流程全面電子化,就算多了檢索系統,但人力與成本必定大量精簡。期刊訂購費用不降反漲,是極度不合理的一件事,大家不能據理力爭嗎?況且美國加州大學系統用1/3的價錢,但他們所訂購的SDOL期刊內容決不可能只有臺灣的1/3,這很明顯,臺灣買貴了。
3. 什麼是腦殘?什麼是盲從?這位「盲從?還是腦殘..」先生或小姐才是!當有人站出來替大家爭取權益時,做我們做不到的事,我們就要心懷感激,就該給予掌聲,國內圖書館共同合作有了好的開始。而不是落井下石,怪省得不夠多、怪談判手法不夠「仁慈」、怪東怪西,還人身攻擊罵別人腦殘或盲從!
推樓上的Evan and OasserBy
讚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