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ry 2.0 的討論至今,在 OPAC 方面較令人注目的有:1) NCSU 的 Endeca-based 館藏目錄、2) AquaBrowser-based 館藏目錄、3) WordPress-based 的 Scriblio (原 WPopac)、4) Hennepin County Library 的 OPAC 接受讀者的書評、5) 加上 tagging 功能的 UPenn library …。
或許還有一些我沒注意到的,但從上述這些 OPAC 我們不難發現,前三者是透過第三方產品來改善或者重新建立館藏目錄的查尋介面及查尋結果,但其背後仍舊是原有的 ILS 自動化系統。而我們常見的 OPAC 之 RSS 及 tag 服務則多半是圖書館自行利用工具或寫程式而來的。
Library 2.0 都喊了這麼久,ILS 廠商的動作似乎很緩慢。難到他們沒有注意到這些變化或新的需求? 還是他們根本不管我們? 亦或是我們從沒有跟 ILS 廠商提出我們要什麼? 這次在「Web 2.0与信息服务」年會看到中國大陸的 ILS廠商 匯文軟件 所展示的 OPAC時,讓我的眼睛為之一亮,因為看起來就很有 NCSU 館藏目錄的感覺。
距離 Casey Bisson 於 2006 年 ALA Midwinter 提出 OPAC 在 Library 2.0 時代所面臨的三個問題 (Usability、Findability 及 Remixability) 已經一年多了,他如何看這一年來 OPAC 的發展或變化呢? 他觀察到:
目前大都在檢索結果有所改進,並且大家好像也都準備好 書評(comments) 及 user-tagging 功能,但系統廠商似乎是把 findability 這個問題留給 OCLC 的WorldCat 去努力。至於 remixability 的問題則被人給遺忘了。
有人說 Mashup 是 Web 2.0 的核心精神,姑且不論你同意與否,不可否認是,Remixability 可以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需求,也讓一些服務變得更精采,光看 Google Maps 的應用就可想而知。如果圖書館的館藏系統可以提供較開放的介面供 remix 或 mashup,是不是更可以推廣圖書館的資源或服務呢?
或許你會想有誰會 remix 圖書館資源呢? Casey Bisson 舉例說,Amazon 有近 1/3 的銷售是來自包括18萬註冊Amazon Web Services 開發者在內的 remixers。所以他認為只要圖書館肯開放工具供 remixing,自然會有人願意使用,甚至未來會因此建立什麼 information solution 都是我們很難想像的。
只是,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上述這些 2.0 的特色才會在我們自己的圖書館 OPAC 實現 (苦笑…)
延申閱讀: Lorcan Dempsey -Lifting out the catalog discovery experience
links for 2007-04-29
TOM-Skype3.0正式版抢先体验 网络语音沟通无极限 (ta…
商業行為領先的程度 不知道快圖書館幾年 版主對這方在有研究嗎
可否發表一下 謝謝
不曉得sato 指的是那方面的研究,mashup嗎? 小弟我屬於學習觀察程度,所以也就沒有所謂研究來分享了。只是那些 ILS廠商不也是商業性的公司嗎?
不過本文所強調的除了 OPAC應更具開放性以提供外界利用外,另一個重要的面向是,OPAC是否也能 remix 外部的訊息來源? 或許後者對大部份一段的讀者會比較有幫助,例如 書目記錄的顯示可以 remix進來線上書店的書目簡介及書評、OCLC的某某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