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yssa Kroski 的 InfoTangle 網誌雖然每月才一篇文章,但每篇文章都非常的有深度,簡直就是研究報告,本站曾介紹過的 The Hive Mind: Folksonomies and User-Based Tagging (本站簡譯:Tagging 和 Folksonomies) 便是一例。
Ellyssa Kroski 在4月份發表了 Community 2.0,又是一篇好文。图林中文译站 最近把它全篇翻譯了出來,我就簡單的摘錄一些內容。
時代在變,網絡也是。那些過去被認為是網站輔助性的特性突然之間變成了這些站點存在的理由了。社區就是這種新的消耗品,隨著新型2.0技術的出現,那些不 懂技術的人們在網絡上也擁有了主流話語權。…
社區2.0就是關於合作與用戶貢獻內容的,這是一種「貢獻文化」(contribution culture),它愈來愈流行是因為我們的社區與我們的便攜設備、我們的電話、我們的本本緊密相連,它是可移動的、它無處不在,而且它還在持續不斷地累加。「社區就是新的王者」。
社區的類型
- 興趣的社區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 實踐的社區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 基於興趣的有特定目標導向的社區 (Goal-Oriented Communities of Interest)
- 學習者的社區 (Learner’s Communities)
實際上的社區 :用戶們在這樣的社區裡都在幹些什麼?
- 寫博 (Blogging)
- 維基 (wikis)
- 用戶評級 (User Ratings)
- 用戶評論 (User Reviews)
- P2P的文檔共享 (P2P File Sharing)
- 內容共享 (Content Sharing)
- 用戶閒評 (User Comments)
- 反向鏈接 (Trackbacks)
- 博客友情鏈接 (Blogrolls)
- 用戶簡介 (User Profiles)
- 最流行列表 (Most Popular Lists)
- 貼標籤 (Tagging)
- 開源軟件 (Open Source Software)
- 播客行為 (Podcasting)
- 視頻播客 (Vlogging)
- 即時通訊/聊天 (IM/Chat)
- Internet論壇 (Internet Forums)
- 移動溝通 (Mobile Communities)
社區2.0意味著圍牆式花園的終結。它致力於通過品質、協調性和權利下放來構建用戶間的相互信任。它是消除落伍恐懼感的嘗試、是簡單的適應、是新型戰略的採納。
社區2.0充分利用了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但是又在社區人氣需求與提供有利於交流的舒適空間兩者間做了巧妙的平衡。在這裡用戶可以基於有著相同的興趣或者共同的朋友而隨機地相互聯繫。
社區2.0促進了共享、合作和內容的消費型創造。它促進了群組交流與投入。
社區2.0是一個能讓用戶主控自己的環境的有機的、自下而上的現象。
本文為摘錄,全文翻譯請詳閱 图林中文译站,原文為 Community 2.0
好像沒提到community 1.0/2.0之間的差異?
作者是沒有直接比較 1.0 與 2.0 之間的差異。
其實在原文裏有幾段是图林中文译站沒有翻譯到的,如
Online community has evolved well beyond the message board and the listserv and is hastily becoming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everyday lives. We are seeing a natural progression which began with the original static content delivery site. We moved onward to the interactive website which allow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ite and the individual in a limited fashion through tools such as message boards. And we have arrived at the community site which fosters group interactivity.
多少可以看出community 1.0/2.0之間的差異,所以建議可以看一下原文。
楼上举的段落图林中文译站是翻译了的,不过没有分段而已,呵呵
感謝…不過看不出來XD
不知道有沒有人比較過social network與community的異同?
关于social network和community,最近L2有帖子云:I use the term “learning network" rather than “learning community." I think this distinction is important because using the language of community creates expectations and desires that cannot be met by online networks.
多少能体味点不同
另MIT有课程:Community and Social Networks: Social Relations, Place and Cyberspace(http://web.mit.edu/knh/www/11530.html)有一丁点儿用吧
?贴不上了?不好意思了
嗯…好,謝謝ginger,來研究看看:)
如果翻譯內容能更好就好了@@
翻成 社區2.0 挺怪的
社群2.0可能比較適當吧
畢竟是在講網際網路(互聯網)上的community
感謝分享 這是個對人有益處的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