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en 昨天在其部落格上回覆一位館員對 2.0 的迷茫,我覺得問題問的好,Keven 的回答也是經典,不愧是中國大陸的數圖專家、Library 2.0 有力的宣教者。底下節錄/整理部分精彩內容,也穿插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問題 - 圖書館在 2.0 的發展有這面這些困難:
- 主要是參與的人實在是太少,很難發揮其學術交流和共建共用之功效!
- 圖書館很難搞出像樣規模的專業聚類站點,就算花大力氣建成功能強大的共建站點也很難吸引到眼球。
- 說了很多理論,也實踐了很多理論,但不是成本過高就是根本一文不值。
這些是很真實、而且是我們必需面對的問題。在圖書館努力提供 2.0 的服務後,有多少讀者真正利用這些工具或服務呢? 看到台大圖書館所提供各式各樣新鮮、個人化的服務,如果就成本效益來看是否真的值得? 當然啦,沒試怎麼知道呢 🙂 只是這樣的成本不是一般圖書館可以承擔的。
Keven的回覆
- 圖書館搭建2.0的應用需要摸索一段才能看得清楚,才能有所成就,我把它看成是數字圖書館建設的一個階段,我的同事Leon說了一句很好的話:"莫以善小而不為"。從目前來看,諸如 “博客"、"維基"、RSS、SNS之類還是圖書館2.0的小打小鬧,或者說 “前戲"階段。但是千萬不要忽視了這種"前戲",他對於培養圖書館2.0 “服務無所不在"、"服務為你而變"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總說,"圖書館2.0首先是一種理念"的原因。
- 圖書館2.0的應用最終不應該是單獨的、分裂的、個體的,而是集成在圖書館網站中,體現在服務的設計、業務流程的改變、界面的可用性設計等等各個方面。
- 張曉林教授前不久在一次講座中談到圖書館2.0和Web2.0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Web2.0是由用戶主導的,而圖書館2.0目前是由圖書館員主導的….從社會分工更有效率的角度來看,新的秩序中必然也會有仲介的一席之地,但是圖書館能否躋身其中,完全要看圖書館學研究的成果和圖書館員的表現了。因此圖書館員如果不能首先2.0,不能向讀者 “施捨" 2.0的服務,把讀者/用戶拉回到圖書館來,使圖書館無所不在,圖書館2.0就不可能存在。
我不曉得 Keven 有沒有真的幫那位館員解惑,但可以確定的是,現在大家都還在摸索中,期望能落實或達成 Library 2.0 的理念。只是圖書館界好像比較喜歡單打獨鬥,辛苦的經營。我感覺到圖書館之間會互相競爭,但卻很少合作(希望是我孤陋寡聞) ,也很少與外頭接觸。但看看 OCLC 與 Google 合作,一些美國圖書館與 LibraryThing 合作…等,看看那些社群網站,這些應該都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什麼啟發呢? 1) 服務應該往人多的地方去。 2) 提供讀者想要的東西/工具,而不是從館員角度出發的思維。 3) Library 2.0 是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沒有標準答案 (因為每個館的情況不一樣)。
update:
Keven 在部落格上針對這些問題有持續的討論,參見
朋友来信:关于2.0的迷茫(续)
朋友来信:关于2.0的迷茫
谢谢推介!
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