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 Michael Casey 與 Laura Savastinuk合著的「Library 2.0: A Guide to Participatory Library Service」看完,覺得可以把一些內容與各位分享。雖然 XXC 說這是一本寫給圖書館管理者看的,我認為某種程度來說確實是如此,但這本書在 Introduction 中就開宗明義說「這本書可以幫助圖書館員、圖書館管理者、學生..等對 Library 2.0 有更深入的了解 …」,所以對 Library 2.0 有興趣的人都可以看啦。
特別喜歡作者在第一章中對 Library 2.0 的定義:
- Library 2.0 是應付持續且有目的的改變(constant and purposeful change) 的一種模式。
- Library 2.0 透過參與式的(participatory)、使用者導向(user-driven) 的服務 強化了圖書館使用者的使用經驗。
- 藉由達成前二項要點,Library 2.0 在對現有使用者增進服務外,同時也可以觸及到潛在的使用者(reaching out to potential library users)。
我之所以喜歡這個定義,是因為這個定義並不是把重心擺在技術上,而是強調如何透過變革來增強並拓展圖書館的服務。與這相呼應的是 Meredith Farkas 在對於成為 21世紀的圖書館員的提示中也特別強調接受改變 (embrace changes) 這件事。
因此,定義中的 持續且有目的的改變、使用者參與、觸及到目前和潛在的使用者 便成為 Library 2.0 的要素,也是本書探討的主軸,隨後的章節便以此加以深入討論。
在邁向 Library 2.0 的目標上,每個圖書館因所擁有的各項資源不同,所在的位置也不一樣。有的是 1.0,有的是 1.5。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圖書館要先清楚知道其目前所在的位置(Where we are now)、了解你的使用者(Knowing your users),當然也要清楚知道圖書館本身的使命。另外,社群的分析(Community analysis) 也是很重要的,這包含了使用者、潛在使用者、不使用圖書館的人、以及圖書館內部的員工。了解圖書館使用的趨勢、了解使用者在圖書館以外的地方的一些行為…,甚至圖書館也可以和我們視為競爭者的書店..等合作 ….等,這些也都有助於圖書館達到 Library2.0 的境界。
作者在本書有一封公開信給圖書館的館長們,信中提出10點建議,期望圖書館能建立起一個因應改變/變革的架構。書中所提的架構模式很值得館長大人們參考 🙂
本書從第五章講參與式服務及長尾(Long Tail),第六章講技術,第七章談如何讓館內員工及使用者接受改變,這也是 Library 2.0實施上很重要的一環。第八章談如何維持動力,方法可能包括真正的溝通、員工及使用者的參與、如何找新點子、保持一顆開放的心…等。
我不曉得有多少圖書館在搞 Library 2.0 之前是否真的去分析及了解其使用者,還是別人說 Blog 或 tagging 不錯,然後就埋頭苦幹,最後呢? 好的話使用者連一句謝謝也不會講 (喔,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效果不好的話,只能說「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然後再來檢討?! 或者是不了了之?!
舉例來說好了,最近 Maricopa County Library 的 Perry Branch 捨 DDC 而改用 BISAC (見 熱門議題:摒棄杜威),那是因為他們分析出他們有 8成以上的使用者習慣以瀏覽的方式來找書,再加上館藏並不多,所以此方法可以行的通,但這並不表示可以套用到其他的圖書館。
因此,我同意 XXC所說,這本書適合圖書館的管理者來看(我覺得是必看)。對於圖書館員來說,我也建議可以看看,雖然不是管理者,但有些觀念及做法在小組或工作上仍是相當有助益的。
其他相關文章:
2.0時代的圖書館 – Web 2.0、Library 2.0介紹 - 裡頭有一些 Library 2.0 的定義
想看,可惜手中无书呀!
提到「是否真的去分析及了解其使用者」,Dervin & Nilan 在 1986 年就呼籲過了。二十年過去,現在應該是檢討到底有沒有作到的時候了:我們的決策(如:資訊系統規劃方面)是技術導向、廠商導向、外國導向、口號導向、或是使用者導向?
閱讀後再想想,Michael Casey 講的重點不就是所謂的 Change management,這些觀念或作法其實也很適合學校或其他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