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個月我接到一位雜誌記者的電話,說是要訪問我有關 Web 2.0 的東西。當時的第一個反應是:不會吧,有那麼多人可以訪問,怎會找到我呢? 於是試著婉拒。只是記者說他們已做過許多訪問了,在她的堅持下,我就同意了。
由於時間緊湊,訪談是透過電話進行的。在受訪前一天晚上我才收到採訪大綱,裡頭共有6個題目,此時我才解到是關於 Library 2.0。採訪的內容在九月出版的數位內容學院月刊及 PC Office 雜誌刊出,網路版本也已經可以在 數位內容學院月刊 上看得到。
在看過報導內容後,我發現內容比較著重在介紹 Library 2.0上,常到本站的讀者相信都已相當熟悉。或許是因為篇幅的關係,採訪大綱中有幾個問題的答覆內容並沒有在報導中出現。所以下面就其中幾個問題,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Q:如何有效應用及實現 Library2.0?
A:Web 2.0 的工具/平台 implement 很容易,自建或免費的很多,但有幾點因素相同的重要
- 圖書館主管及所有館員的支持及參與: web 2.0 強調的是互動,館員要知道如何利用及親自試試這些新的服務或工具,以便指導讀者或與讀者溝通
- 宣傳/推廣: 教導讀者什麼/如何利用 web 2.0 所提供的服務及工具,例如在網頁上有詳細的說明或開班授課
- 與其他系所合作: 將訊息放在讀者最常去的地方,例如系所的首頁或學校的教學平台上
- 館員應持著開放與願意嘗試的心態: 除了web 2.0 的技術外,web 2.0 觀念的吸收、消化、推行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Q:數位資訊服務的未來趨勢?
A :
- 以資料為中心 到 以使用者為中心: 方便檢索 (例如整合查尋)、追蹤 (例如透過 RSS feed 來追蹤)、容易使用。如此一來,讀者才能花較少的時間在大量的檢索界面上,然後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在閱讀及學習上。
- Information to user: 以往讀者需要資源時,不論是實體或者網路上,都得到圖書館來。但在後印刷時代 (post-print era) 裏,圖書館應該將服務及內容放在讀者所偏好的環境,如 Web。最好的做法就是將圖書館服務整合到讀者的日常生活裏。
- 使用者貢獻內容、分享及社群: 有就是 O’Reilly 所強調 “使用者加值" 的觀念。新一代的系統將鼓勵讀者貢獻他們的專業知識,如 tables of contents、notes、及reviews。在 “社會性" 服務方面,也將提供 tagging、list creation and sharing、citation management、 personal cataloging …等服務。
- 資訊視覺化: 人類在視覺上的資訊接收要比文字還強好幾倍,用圖形來解釋資料之間的關係將是一個趨勢。除了視覺化之外,要能夠與使用者互動也是重點。topic map 在這方面便有很好的發展,產品如 aquabrowser
當然,這些看法都是我相時在很短時間內湊出來的,想必是有不足的地方。最近工作比較忙,也就沒時間再去思考與整理了。
Congratulations!Real library views,well done!
謝謝 🙂
看到廬山真面目,帥!同時也表示您在台灣已是Library 2.0專家了.
姜學長您誇獎了。至於上面的照片,我覺得拍得不是很好,同事們也說本人比較好看呢 🙂
我們正在籌備一場 Web 2.0 與圖書館研討會,到時若你參加的話,就可以看到我本人了 😉
恭喜,耕耘有成!相信能讓更多人了解Lib20. 我想圖書館需重塑其文化(學習,創新,參與/分享的)才能提供新的服務.
謝謝Debra
其實我並不是最了解Library 2.0 (L2)的人,所以說恭喜總讓我有點不安,可能是我在blog上談太多L2,所以他們才來找我的,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