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後,Library 2.0 的話題再度熱絡起來,歐美圖資界的 blogger 們又有大量的文章,連中國大陸的《大学图书馆学报》也有一篇介紹 Library 2.0 的 專文。然而在這裏我卻想談談 “Library 2.0”這個名詞…
正當大家試圖在定義什麼是 Library 2.0 的同時,也有一些人不是很同意“Library 2.0”這個標籤的使用,如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的 Label 2.0 這篇文章,他甚至認為 Web 2.0 及 Library 2.0是不存在的。這點我不是很認同,但是下面來自 T. Scott 的看法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 Scott 在 Why I Dislike the “Library 2.0″ Tag 這篇便談到:
作為具體事物的指稱,圖書館2.0是沒有意義的。當你去分析它究竟是指技術還是其他範圍更廣的東東的時候,這一點就更清楚了。如果它僅僅是技術,那麼它與即時通訊、博客、維基以及流行的網絡工具究竟有何區別?15年前是gopher。25年前是基於CD-ROM的數據庫。30年前第二代集成圖書館系統。35年前是書目數據庫,等等。19世紀晚期是人類精巧的發明,目錄卡片。對於過去曾經震撼過我的技術來說,web2.0並不是多麼激進的劃時代的轉變。
另一方面,如果圖書館不僅僅是技術,而是關注用戶的服務,延伸,變化,聽取用戶等等,那圖書館1.0究竟是什麼?這是否意味著我工作近四分之一世紀的圖書館,我與他們的朋友們工作的圖書館都是用戶服務的反對論者?他們都對延伸到社區以及指導用戶需求的服務都不感興趣?如果我們只是剛剛意識到需要改變過去的行為方式,那麼我為什麼還要去轉換我一生的工作?如果圖書館2.0僅僅意味著與圖書館1.0區別重大,那我則看不出來。如果人們在界定圖書館2.0時很困難,那他們需要努力去界定圖書館1.0。(摘自 图林中文译站)
另外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來自 lis.dom low tech library 2.0 這篇文章的質疑,如果圖書館沒有足夠的經費及技術人力是否就無法實現 Library 2.0 的 原則?
我看法是,圖書館長久以來應該就是以服務讀者為目的,也就是“以使用者為中心”,這與 Library 2.0 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並不表示 Library 1.0 或 0.8 就是比較落伍的。
我認為 Library 2.0 是存在的,但名稱取得不恰當。正確來說,“Library 2.0”不應被解讀為“第二代圖書館”,如果把它看作或稱為是“Library with Web 2.0”是不是就比較容易了解,也不再混搖了。
那是否“Library 2.0”真該換個名稱呢? 我認為是要的,不過不太可能,因為大家都習慣了。
延申閱讀:
blyberg.net 11 reasons why Library 2.0 exists and matters
游园惊梦:读老槐夫妇的图书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