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們圖書館舉辦「2005圖書館管理研討會:探索圖書資訊虛實服務的平衡點」的第一天,議程及研討會內容都相當精彩。 比較引起我注意的是 LOCKSS (Lots of Copies Keep Stuff Safe) 這個計畫。
LOCKSS 是一個數位典藏的計畫,由 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ies 所發起,主要是為了解決電子出版物的收集和永久性保存問題。Victoria Reich,LOCKSS 計畫的Director,認為圖書館若沒有館藏,就沒有未來。今日我們所訂閱的電子資料庫/期刊大部分只能擁有Access 的權利,一旦不再訂閱了或者是廠商不再營運之後,我們是否還可以繼續取得先前訂閱的資料呢? 相信答案已很明顯了,應該是不能。
LOCKSS 軟體可以在普通的PC上運作,並針對各種 web resources (如 付費的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weblogs …等)進行 collecting、preserving、及 auditing 的動作,最後還可以當作一個 proxy 或 cache,當至資料庫廠商的連線有問題時,便會直接由 LOCKSS 所儲存的備份中提供。
為了推廣這項應用,LOCKSS 的安裝算是相當的簡單,同時為了安全起見,系統是由CD-ROM開機,然後資料才是放在硬碟上。
我想各位可能會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出版社或電子資料庫公司會同意我們備份嗎? 答案是可以的,至少目前已有不少的出版社/品 支持這項計畫。LOCKSS 是一個會員制組織,藉由這個聯盟去跟出版社洽談後,會員可以直接獲得到這個授權,而進行 collecting的作業。
目前台灣並沒有任何單位使用 LOCKSS,但在對岸有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學校己採用。至於會費如何? Victoria Reich 表示是依學校大小來決定,1,000 至 10,000 美元不等,但又會依照地區特性有所不同,例如在英國就沒有收取費用,但希望他們可以提供技術支援人力。
至於更詳細關於 LOCKSS 是如何運作,以及它對圖書館、出版社有何益處,在 LOCKSS 的網頁上都有非常詳盡的資料: http://lockss.stanford.edu/index.html。
有一點我一開始就不明白的,就是為何 LOCKSS 的 Logo 會有一隻烏龜? 不曉得它代表什麼含意? 🙂
後來上網查了一下,在 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 69th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Council 這裏找到了解答:
LOCKSS spiders work relentlessly, but slowly, to gather all newly released content, including updated articles or other content previously gathered.
As you can see, we have adopted the image of a turtle to emphasize the slow, gentle nature of
LOCKSS and the indestructible nature of the LOCKSS caches.
另外,在2005年9月的 Campus Technology 也有一篇關於 LOCKSS 的報導,不妨參考一下: ‘Opening’ A Digital Library
2007/3/24 補充:
其他類似的電子期刊典藏計畫 見 E-Journal Archives and Preservation: An Executive Overview
(WebCite 備份)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