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二天在我們館舉行98學年全國大專校院圖書館館長聯席會,前天因錄影的關係,有機會在現場聆聽美國匹茲堡大學圖書館館長 Dr. Rush Miller 的演講。由於沒有帶筆,只好在手機裡記下幾個重要單字,趁還有點印象時把它寫在部落格裡 🙂
Miller 的主題是 Beyond Survival:Keeping Libraries Relevantin the Digital Age,我記下的單字其實大多已在他提供了 8 Ideas for Change 裡面,官方的部落格上有這份ppt (手冊上的版本),如不想下載,也可以看看下面的網上版:
總的來看,唯有改變,大學圖書館才能夠有機會再度成為學校師生研究的重鎮。雖然外在環境越來越嚴苛的情況下,讀者對大學圖書館的要求反而更多,在有限的資源下,圖書館勢必要做出一些 trade-off,例如:
- Quality:圖書館以往花很多時間及精力在傳統的工作上,我們自視為專業且極為強調這些品質。然而當我們做到100分的這些項目,讀者的需求可能只需要60分的程度就可以了。我們是否可以轉移這些資源到其他需要提高品質的作業項目?
- Re-think:網路科技的進步,對於師生的研究及圖書出版業帶來了重大的變化,圖書館必須在各方面重新思考,包括使命、角色、服務、空間… 等。同時強調圖書館一直給人等同於書的印象,但我們並不是出版業,如何打破這樣的印象,所以圖書館不用怕 Google。
- Re-engineering:原有圖書館內的一些作業流程可以重新思考再造,在效益的考量下,即使將部分作業外包也是可以考慮的,這樣便可將資源及人力投注於更重要的地方。
- fulfill university’s missions:圖書館不能再侷限以往的角色,而是要更極積協助學校完成各項使命,從而獲得更大的重視。
- organization culture:老實說我已經不記得當初為何記下這幾個字,但我聯想到幾天前看到的一篇文章,Innovation from the Inside Out。它強調組織並不能真正帶來創新,重點在人:
Organizations do not innovate. People innovate. Inspired people. Fascinated people. Creative people. Committed people. That’s where innovation begins. On the inside. …
Change comes from within the heart and mind of each individual. It cannot be legislated or evangelized into reality. What’s needed in organizations who aspire to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is an inner change. People need to experience something within themselves that will spark and sustain their effort to innovate — and when they experience this “something," they will be self-sustaining. …
People will innovate not because they are told to, but because they want to.
- Change:其實這應該算是這場演講的主軸吧,我想不只是圖書館,今日各行各業要求生存,唯有改變才會有機會。印象中講者還提到,館長不能只是做一個 change manager,而是要朝著 leading 方向努力,例如領導學術研究…等。
雖然說才2天前聽過,但要憑所記下的幾個單字回想還真不容易,不曉得有沒有誤解講者的意思。在投影片最後有 Dr. Rush Miller 的著作資料,書名與這次演講主題相同,或許從書中可以獲得更多。ABC-CLIO eBook Collection 有收錄這本書,Google 圖書搜尋 也有這本書的部分預覽:
與Chagne(改變) 有關的文章:
Library 2.0 的定義與要素
你是 Librarian 2.0 嗎?
change or die
喊這些很容易,各行各業都有人在做這件事。但有能力又有想法去執行的人應該算是少數吧。
那些人更值得給予掌聲!
改變可大可小,但只要牽扯大方向或較大變動的改變,在圖書館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至少這是我幾年工作下來的心得。所以誠如 minway所說,對於有能力又有想法去執行的人應該多多給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