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多數人一樣經常看到 TED 的演說影片,不過昨天才知道他們把演說中經典的話語透過 TED Quotes 來分享。連結到該網頁,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最多人分享 Simon Sinek 的一段話:
If you hire people just because they can do a job, they’ll work for your money. But if you hire people who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they’ll work for you with blood and sweat and tears. (如果你雇用人僅是因為他們能做事,他們將會為了你的錢而做事。但如果你雇用那些相信你所相信的人們,他們將與你工作;用血汗和淚水。)
不過吸引我的不只是這句話,還包括 Simon Sinek 在演說中所談的 Golden Circle,由內而外分別是 Why? –> How? –> What?。大部分公司對顧客的訴求是他們的產品能為顧客做什麼,然後才是如何使用他們的產品,從下圖來看,是由外往內推展的。但根據 Sinek 的觀察,只有少數成功的企業或名人是從內而外。
下面是 Sinek 所舉的其中一個例子:
一般電腦公司
What: 我們製造最棒的電腦。
How: 他們都有美好的設計、容易上手,也迎合使用者的要求。
Why: 想要買一台嗎?…呃,不要。
Apple
Why: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我們相信都在挑戰現狀,我們相信用不同的角度思考。
How: 我們挑戰現狀的方式,是使我們的產品有美好的設計,容易使用且迎合使用者。
What: 我們只是恰巧做了很棒的電腦,想要買一台嗎?
推薦您花18幾分鐘看完下面的演說影片,相信一定會有收獲:
如果您有看完,應該注意到在演說中重複最多次的,應該是下面這句話,也算是經典了: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人們不會買你做了什麼,人們要買你為什麼做它。)
不論是買或賣,甚至公司找人也是一樣,我認為 Sinek 強調的就是一種信念或價值的認同。反思自己工作的環境,除了不斷告訴他們圖書館有多少資源,如何使用資源外,到底傳達了什麼信念給學生(或市民)? 當然,如果信念不同,也不能強迫,只是我們花多少工夫在做信念傳達或取得認同的工作上?
這又讓我想到以前曾在演講中提到麥當勞的廣告,你會發現,他們的廣告談的是快樂、溫馨,很少講產品有多好吃。想到圖書館,如果只是看書的地方,自然就只有考試前才會去K書,如果在學生的認知裡圖書館是學習的地方或學習的夥伴,那結果應該會不一樣才對。
最後順帶一提不久前在香港大學圖書館 Main Library 牆上看到 “Your Learning Place" 的字樣,或許其他圖書館也做過,不過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當下感覺很特別,對照本文所講的主題,就是告訴學生 Why library exist。當然信念的傳達及認同過程不單單只是在牆上漆幾個字,不過這已超出本文談論的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