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空間規劃有感

最近我們館有意把館內某個區域重新做規劃,第一個想到的是把它改造成一個舒適的閱讀空間,並在此推廣一些圖書館的服務或者是新書…等,目的不外乎是更充分的利用圖書館資源。然而前陣子在 Tame The Web 那裡看到了一段驚人的話 …

NCSU Learning Commons
圖片來源: NCSU Libraries Learning Commons and Special Collections Reading Room

圖書館要如何推廣? 不要再告訴我你有上百萬冊的書、提供講習課程、有很好的參考服務等…,我覺得我們過份強調品質,而不是利用(utility)。… 告訴我為什麼要到圖書館? … 我不要一些圖書館有多好的例子,或者是如何使用Boolean 運算子查尋,還是 peer review journals 有多重要,Wikipedia有多麼不好…等。讓我看看我的同學們在圖書館做什麼…

這是 Michael Stephens 引用自 The Ubiquitous Librarian 關於圖書館行銷/推廣文章中的一段話,Stephens 認為大學圖書館的角色已有所改變,圖書館應該有其他方法來吸引或接觸其他新的讀者/學生。那到底學生要的是什麼呢?

The Ubiquitous Librarian 的作者 Brian S. Matthews 在 Library Journal 的介紹中提到:

我們可以,也應該以專為讀者設計(而不是圖書館員) 的圖書館空間來吸引學生。… 他從一份研究中分析指出,學生喜好的圖書館空間是包含 食物(refreshments)、美學(aesthetics)、朋友、舒適、潔淨、娛樂(diversions) 及 unpredictability 的結合。圖書館的更新應針對允許社交(sociability)、playfulness 及心靈上的充電。…. 當圖書館的服務不能吸引它的使用者時,我們必須做一些改變,應該以使用者的經驗才設計與評估我們的服務。

在看了上述幾段文字,再回到文章一開始所提到我們館空間重新規劃的話題,真害怕我們仍侷限在以圖書館的角度或思維來設計空間,目標是推廣圖書館資源。只是在尋找突破或吸引更新的讀者的同時,如果還是以圖書館的角度來思考的話,倒底能夠吸引多少新的讀者實在值得思考。或許除了使用圖書館資源外,我們還可以思考一下讀者還有什麼需求是 (大學) 圖書館可以滿足的。

提供學生共同學習及資訊設備的空間/場所 ,Information Commons 或 Learning Commons,似乎是許多學校圖書館的新做法。謝寶煖老師在其電子報中有一段描述 Information Commons (資訊市集) 的使用情形:

資訊市集是結合社交和研究的空間(social and study space),讓學生可以聚在一起做報告,一起使用數位科技(digital technology)。想要一個人用的時候,可以很自在地一個人用;需要大家一起討論的時候,就可以和同學一起用,而且是邊討論邊用。學生可以用電腦,可以把討論結果列印出來;遇到問題還可以還可以諮詢教學設計專家(instructional designer),累了可以在café看電視看CNN。

以 OPAC 出了名的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NCSU) 圖書館在上個月啟用了 Learning Commons ,在 Flickr 上有些照片可以參考,這裡 也有一份 ppt 簡報,標題是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a Student-Focused Learning Space。

在國內大學圖書館部份,我所知道的是臺灣師範大學圖書 2005年12月啟用的「SMILE」多元學習區,那時我們館還傳閱了他們的圖書館通訊。去年(2006) 10月台灣大學也啟用了可以自由輕聲討論「學習開放空間」。

我是不是有點扯遠了 🙂 只是有感而發罷了。

延申閱讀: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