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從去年底臉書 Facebook 將公司名稱改為 Meta後,元宇宙 (Metaverse) 的討論就隨處可見,科技新聞、理財雜誌及節目,所有人都在談論。然後就是NFT,誰發行了NFT,轉手價差就數百、千倍等。
圖片來源:Techidence
一位圖書館工作者的學習筆記
是的,從去年底臉書 Facebook 將公司名稱改為 Meta後,元宇宙 (Metaverse) 的討論就隨處可見,科技新聞、理財雜誌及節目,所有人都在談論。然後就是NFT,誰發行了NFT,轉手價差就數百、千倍等。
圖片來源:Techidence
American Libraries Magazine 在9月有一篇文章介紹美國 NCSU(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 圖書館在虛擬實境(VR)方面所提供的服務,除了硬體的投入,也有教師設計內容,例如 The Virtual MLK Project就能夠讓你如臨金恩博士著名演說的現場。NCSU圖書館從2014年起就開始投入VR相關服務的建置,包括 VR Usability Lab 及 VR Studio等。
前不久本站才提到美國寶可夢熱潮讓圖書館向手遊公司提出不要再讓 Pokemon 出現在館內或周遭[1],本月18日就有媒體報導北投圖書館也聚集了很多民眾前去抓寶。
為了增加或補充書本載體以外的多媒體資訊,在書本裡加上 QR Code 是很常看的一個方式,而擴增實境 (Augmented Reality, AR) 的應用倒是很少在教科書裡看到。
在德國忙碌的中央火車站附近,廠商設置了虛擬鞋店,透過 Microsoft Kinect 的技術及擴增實境(AR)的應用,使用者可以試穿各式各樣的鞋子,最後還可以透過 QR Code 立即進行購買的動作。
最近看到 Sean X Cummings 一篇關於 QR Code 為何在行銷應用上會失敗的文章[1],作者也給了一些建議,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下面延伸閱讀的連結。剛好我們館前幾天在 Facebook 上的一則活動訊息也貼了一個 QR Code,倒底有多少人scan最是令我好奇。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2009年美國 MIT 的 Pranav Mistry 在 TED 的演說,並且對他所展示的穿載式 SixthSense 技術留下深刻印象,有很多人都說這位印度人真的是天才。為什麼特別強調印度人呢? 因為看到另一位印度人 Sures Kumar 所執行的 Nimble 專案,利用擴增實境(AR)的技術來增進閱讀體驗。